(七)茶园灌溉与排水
在我国有关茶园保水、灌溉和排水等方面的记载,为时久远。唐代韩鄂《四时纂要》记载:“旱即以来泔浇”,虽然用淘米水只能作小面积的茶园浇灌,但由此提出了茶树在干旱时需要灌水的技术措施。南宋叶梦得到《避暑录话》中谈到茶树对土壤的适应性时,也提到了茶树需要灌溉。清代,茶园的土壤保水抗旱技术又有发展,清代宗景藩《种茶说十条》明确指出:“又每年五六月间,须将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迟,故有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又说:“如旱干,宜用水浇之。”杞庐主人在《时务通考》中也谈到:“种茶之地,每年须用锄锄浮其土,锄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来莱,则其树茂盛。”它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产茶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要在伏旱来临前,对茶园及时松土浇水,翻埋杂草,并用铺草覆盖茶园,这些都是茶园保水抗旱的有效措施。对茶园的排水枝术,古代也早有记载,唐代时,已有对茶树种植时要选择易排水的土壤及有利地形等大量论述,不指出了茶园土壤积水对茶树生育与茶叶品质的危害性。但在古代、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茶园水分管理技术仍较粗放、落后。
20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茶园水分管理技术进展较快,初步掌握了茶树的需水特性,茶园灌溉方法除了原来广泛采用的地面流灌外,喷灌、渗灌等灌水技术亦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应用。
生产实践表明,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在生长季节,只有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才能使茶树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但在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大都有一个干旱季节,有的还伴随着高温。在高温缺水的情况下,茶树易遭旱热害,直接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但水分过多,排水不良,茶树又易遭湿害,同样生长不良。因此,要想多产优质茶,就要根据茶树的需水特性,茶园及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和排水。
1、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生育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它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需水量较大,且要求水的分布与茶树各阶段的需水量相适应,据研究,茶树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要蒸腾水量300-385克,一般要比其他木本植物需水量大;茶树经济产量的耗大量更大,据统计,每生产1公斤鲜叶量,需要耗水近800-1000公斤。例如,在杭州亩产200公斤干茶的茶园,全年就需要降水量近960-1200毫米。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生态环境与生育阶段以及田间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茶树的需水量差异也较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与规律:
第一,茶树需求量和当地的气象因素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成龄茶园的需水量部是随气温和蒸发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这和茶树自身在一年中各阶段的生育进程及其机体生理代谢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茶树需求量随茶树树冠覆盖度增加而提高。覆盖度大,虽然土壤水的蒸发量减少了,但茶树根深叶茂,蒸腾强度提高,产量增加,根系层的土壤水消耗量也增加,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季节表现更为突出。
第三,茶树需求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在田间正常持水量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多,土壤水势高,有利于促进茶树水分代谢,增加土壤表面的蒸发能力,使茶园日平均耗水量增加,这在旱季中灌溉茶园表现最为明显。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理与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树生育关系密切。茶树的芽叶生长强度、叶片形态结构及其内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标,均以土壤相对含水率80-90%为最佳,而根系生长则以65-80%为好。在适宜的土壤温度下,茶树生长旺盛,体内含水量一般约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叶含水率可达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功能增强,物质代谢趋向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使芽叶萌发快,数量多,嫩度好,内含物丰富。特别是鲜叶中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的增加,对形成成香浓味醇的红绿茶品质都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当根系层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工伴有高湿与干燥的空气时,茶树体内水分代谢很易失调,叶细胞容易产生质壁分离,破坏细胞透性,叶绿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受到抵制,物质代谢趋向分解,体内干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减少,导致芽叶萌发生受阻,鲜叶产量与品质均要下降。实践证明,凡旱季灌溉,使土壤温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90%的茶园,无论是鲜叶还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比对照提高一个级。产量增加更显著,一般可比对照增加30%以上,经济效益较高。
但茶园土壤水水过多同样有害,会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空气减少,削弱茶树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时间稍长,茶树新梢生长受到抑制,结果形成茶树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