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农药,能不能有效防治食用菌虫害?
不用化学保鲜剂,能不能延长新鲜双孢菇货架期?
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宇作出肯定回答:“不用农药,可以有效防治食用菌虫害。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资助下,我们联合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研发出‘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的反季节食用菌栽培技术,目前在北京郊区县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示范推广,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效果良好。”
这天是6月5日,农历芒种节气。记者随刘宇等科技人员到食用菌种植基地,探访“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技术模式。走在热浪滚滚的京郊大地上,在离食用菌种植基地不远处,人们就能看到,以往的一片种植大棚,全都披上了黑色。刘宇说:“那就是我们推广的遮阳网和防虫网,称‘两网’,代替了过去的草帘和棚膜覆盖。”
所谓大棚用网覆盖,看似简单,不就如同人们防蚊蝇使用蚊帐么?刘宇说:“不那么简单。大棚既要防害虫入侵,又要有一定的通风、透光、降温要求,有不少的技术细节呢!”
食用菌,主要是指百姓餐桌上的蘑菇、木耳等。进入夏季,菇农最怕害虫暴发,主要是菇蚊、菇瘿等害虫,不仅吃蘑菇,还吃栽培料中的蘑菇菌丝(人们俗称菌棒)。不用药,害虫防不住,没了收成。用药防治,不能保证食用菌产品的食用安全。
有关专家介绍,食用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性及一定的药用功效,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类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提出一个新的口号,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就六个字:一荤一素一菇。目前,北京市食用菌消费量日均1000余吨,北京日产400余吨,约占五分之二,北京发展食用菌种植前景广阔。
“小小的虫子,关乎到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刘宇在多年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中,深知防治蘑菇虫害,是菇农的急需。他说:“治不住害虫,搞得菇农不敢再种蘑菇了。我的研究课题就是要解决菇农难题,确保食用菌安全无农药。”为此,几年来,他不停地奔走在京郊食用菌种植基地,搞调研,反复做试验,终于探索出“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技术模式,如今,已在北京市通州区、房山区食用菌基地大面积推广。
通州区永乐店和房山区石楼镇、城关镇食用菌基地是北京规模化种植基地,阳光下的黑色大棚,一眼望去,颇为壮观。无疑,这都是刘宇推广的“杰作”。其中,永乐店镇的食用菌品种展示园,尽管离北京市区有30km,但却承担了一项任务:向世界食用菌同行展示中国、展示北京市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今年8月26~30日,世界食用菌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要参观考察食用菌基地,看哪里?看什么?就看永乐店镇的食用菌品种展示园。当然,刘宇的“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技术模式也将进入专家们的视野。
这项技术怎么样呢?刘宇详细介绍说,该技术是在原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采用60目的防虫网代替棚膜覆盖整个大棚,遮阳网代替草帘覆盖在防虫网上,既防光照,又防止了害虫入侵。走进棚内,门口设置暗缓冲间,棚内悬挂着粘附虫子的黄板和杀虫灯,门窗均安装60目的防虫网。2010年此项技术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丁家滩村进行平菇栽培试验,收到较好效果,这套设施每亩只需投入6400元,可使用4年,每年合1600元,比草帘覆盖的成本还低;该技术可有效避免菇蚊、菇瘿害虫危害,改善棚内通风和光照条件,有效降低夏季棚内温度,实现了平菇等食用菌的安全高效生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2011年在北京市门头沟、房山、通州、密云、平谷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平原地区夏季大棚栽培时,将遮阳网悬挂在防虫网30cm以上,效果更好,2011年北京地区平菇基地采用此项技术亩均增收42%。
来到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大沙务村,有一个占地50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由北京市万家同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目前这里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据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永杰介绍,基地日产双孢菇2吨,一年四季均可生产,种菇的主要原料是麦秸、鸡粪等,经过两次隧道发酵,使双孢菇栽培料没了虫害存活的条件,同时采用“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技术模式和“双孢菇洁净采收免漂洗”技术,其关键点:双孢菇适时采收、边采边削根,此技术不仅可延长新鲜双孢菇的货架期,而且保障了双孢菇的产品质量,实现了安全绿色生产。每个生产周期可收获4~5潮菇,每平方米平均产量为20kg。公司注册的“小仙姑”品牌双孢菇,质优价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此两项技术正在北京郊区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各相关综合试验站全面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