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系壳斗科栗属,是我国特产的一种优良的干果树种。但板栗疫病的发生给板栗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欧洲、美洲的板栗因疫病几遭覆灭之灾,我国板栗虽然被公认是高度抗病的,但是也受到疫病的摧残。
1 板栗疫病病原菌与症状表现
板栗疫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见座壳科内座壳属栗疫菌。板栗生长期都可以受到侵染。感病板栗树萌芽和发叶的时间比健康植株延迟,而且叶片小而黄,感病重的则芽不能萌发,造成枝干或整树枯死。幼苗树枝干有明显的点状突起。
2 发病特点及流行原因
2.1 发病特点
(1)早春气温回升至栗树发芽时期是该病危害严重时期;(2)幼龄树当年发病率和枯死率较高;(3)不同立地不同管理水平下发病率明显不同。
2.2 流行原因
(1)没注意选用高抗品种;(2)适宜病菌生长的小气候导致植株与病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使疫病流行;(3)种苗、接穗未经检疫,接口未经消毒;(4)板栗园密度过大,土壤肥力低下;(5)冬季气温偏低造成板栗树体冻害,形成伤口,造成宿存弱寄生菌扩展;(6)病虫害严重发生,导致树体抗性降低。
3 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3.1.1 抗病品种的选择:我国南北板栗地方品种(类型)资源丰富,据调查,有板栗优良品种300个以上,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巨大的种质基因库。它们对不同地理环境反应各异,选育抗病丰产、稳产品种是完全可行的。对疫病而言,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美国1994年计划用来自中国的抗栗疫病品种“Meiling”、“Nanking”、“Kuling”等三个品种作为提高美洲栗抗疫病育种的重要亲本,因为这三个品种受栗疫菌感染以后,很少产生病斑。中国栗疫病高抗品种还有很多如:红栗、石丰、乌板栗、油板栗、黄板栗、灰普板栗、桂林油栗、油毛栗、明栗、长安栗和九家种等。
3.1.2 抗病单株的选择: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和严重发病的栗园(林分)中选择各种抗病表现型的单株,同时考虑植株在同一立地条件下表现高产、稳产、早期结实。将选出的抗病、丰产单株登记、编号,并分别在栗园中嫁接繁殖,移到病害流行地区的栗园中栽培,每1个单株无性繁殖后代为1个无性系。再经过栗疫病等多个菌系的混合物接种体进行人工接种,选出抗病的无性系,建立无性系种子园,并在无性系种子园中进一步淘汰感病的和生长结实不良的无性系。将有希望的无性系扩大繁殖、运往准备推广的地区进行试栽,并进行人工接种测定抗病性,而后提供优良的无性系苗木。将无性系种子园中自然授粉的种子育苗,经自然接种和人工接种作子代抗病性测定,最后选出抗病性实生苗,建立实生苗种子园。
3.1.3 采用栗林改良: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逐年清除病树及品质不良的栗树,留下来的采种栗树母树可能提供较为抗病的优良品种。
3.1.4 培育抗病杂种:中国栗对疫病具有高抗性,而美国栗种内亦存在着相当的抗病基因,只要采取一种恰当的育种程序,使这类基因得到重组,就有可能培育出抗栗疫病的新品系,遗憾的是至今研究工作尚未获得重大突破。
3.1.5 诱发多倍体:诱发四倍体栗树,再用四倍体栗树和普通二倍体栗树杂交,有可能获得三倍体栗树。而后可以对三倍体栗树按抗病力、花的能育性、果实大小以及树势等要求进行选择。
3.1.6 无性杂交的利用:选择自然界对疫病免疫的和板栗具有亲和力的树种,进行嫁接,通过砧穗之间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方法。也有可能获得抗栗疫病的新品系。
3.2 栽培技术防治
3.2.1 选择板栗适生区栽培:发展板栗必须先注意勘查立地条件是否适合计划栽培的板栗品种要求,或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品种,这是适地适树的原则,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的关键措施之一。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板栗对气候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在年平均气温8~22℃,绝对最高气温35~39.1℃,绝对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500~1500mm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其中以年平均为10~14℃,4~10月气温为16~20℃;年降雨量600~1400mm的地方生长最好。②板栗对土壤要求以pH4.6~7.5为宜,最适pH5.5~6.5的微酸土壤,pH7.5以上的钙质土壤和盐碱性土壤(含盐量大于0.2%)生长不良和不能生长。以土层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含有机质多的砂岩、花岗岩风化的砂质和砾质壤土,对板栗树的生长发育最有利。③板栗是一种喜光树种。在日光照不足6h的沟谷中,树冠生长直立,叶薄枝细,产量低,易感染枝叶病害。在开花结果期间,光照不足,易引起生理落果。日照充足的阳坡或开阔的谷沟地最适宜板栗生长。
3.2.2 采用无病毒苗木:培育健壮无病虫害、无病毒苗木是板栗病害综合治理和早产、丰产的物质基础。要采用无毒砧木和无毒接穗,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大力推广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嫁接是禁止采用共砧嫁接其他品种接穗。因为使用共砧的苗木,往往疫病、烂皮病发生严重。
3.2.3 高标准建园:栽植前,要施足有机肥。栽植过程中,北方干旱少雨或土壤疏松,栽植宜深;南方多雨且土壤粘重,栽植是切忌过深,尤其是嫁接苗,嫁接口必须高于地面,否则嫁接口会感染病菌而腐烂。栽植密度应根据土壤、地形、品种和管理水平而定。栽植是要选用雄花期早的品种主栽品种的授粉树。
3.2.4 精细管理:精细管理主要包括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适度灌水,保证代谢;及时修剪,平衡树势;精细抚育,创造好的生长环境;冬季清园;及时的病虫害防治。
3.2.5 优良菌根苗的选择、培养:优良的菌根苗选择和培养是栽培板栗最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菌根苗可以增强板栗的耐害性,增强其抗性和扩大板栗的适生范围。优良菌根苗的选择也常常制约了引种的成败。另外创造菌根苗生长的适宜土壤环境也是必须的。
3.3 生物防治
3.3.1 抗生作用:用腐熟的饼肥做肥料,能促生土壤中抗生菌类的繁殖,可以降低由菜豆壳球孢菌所致的茎腐病,若在追肥中加入拮抗性放线菌的培养物,防治效果更好。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3.2 重寄生作用:我国有一种菌剂叫“鲁保1号”,它可以寄生在危害板栗的的菟丝子上,导致菟丝子患病死亡。增强树势,提高了抗病力。
3.3.3 交互保护作用:我们在板栗疫病中发现了栗疫菌弱毒菌系,所有栗疫菌弱毒菌系的菌丝细胞中,都有双链核糖核酸(dsDNA)存在,而正常的毒性菌系中细胞中则没有,dsRNA可以通过菌株间菌丝细胞的融合而传递给正常植株,并进行复制增殖,使正常菌株转化为弱毒菌株。因此,将弱毒菌株接种于板栗树上,可以显著的保护栗树不发生疫病或减轻疫病危害。中国可能是栗疫病的原产地,分布很广,却没有美洲栗、欧洲栗那样受害重,弱毒菌系可能客观存在,甚至可能是丰富的。因此我国开展栗疫菌弱毒菌系的研究,虽然现阶段有一些徘徊,但还是很有前途的。
3.3.4 菌根的保护作用:板栗是有共生菌根的苗木。菌根能是板栗嫩根显著增粗,吸收能力增强,促进栗树的生长势,提高栗树的抗病性。因此,凡是促进菌根生长、发育的措施也是板栗疫病生物防治的组成部分。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在板栗疫病的综合治理中是一种辅助措施。故使用是必须对症下药,适量有效。主要包括石硫合剂全园保护;“402”杀菌剂涂抹根际消毒,枝干涂抹;福美砷叶面喷雾等几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