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在变化 施肥有技巧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测定,我国现阶段农作物对氮素化肥的吸收利用率,碳酸氢铵为27%,尿素为35%,硫酸铵为45%,另外的大部分养分尚未被开发利用。其中,除土壤固定部分养分外,一是被降雨冲刷流失,二是挥发于大气之中。这就说明,肥料的利用率与气候因素关系极大。
农作物的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中,温、光、水、气是主要的气候要素。
近些年,由于农田耕作制度比较单一,用地多,养地少,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就使肥料的投入量不断增多,成本不断攀升。为了降低肥料投入成本,根据气候变化规律,提高施肥技巧,是节省开支,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利用适温,适时施肥
生产实践表明,在0——32摄氏度的范围内,作物吸肥功能逐步下降。如水稻最适宜的水温为30摄氏度——32摄氏度,棉花最适宜的土温为28摄氏度——30摄氏度,大麦为18摄氏度,玉米为25摄氏度——30摄氏度,烟草为22摄氏度。因此,高温季节,应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适量配施化肥,并要做到以水释肥,高温季节还要注意防止“水肥高峰”相遇,引发作物前期旺长,后期早衰。在低温季节,一、可在越冬作物上施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和浓度较高的清水粪,使其在分解过程中提供热量,提高地温;二、可适量增施磷钾肥,增强越冬作物的抗寒能力;三、在早稻移后,由于温度偏低,可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促进快速返青、分蘖。
利用光强,提高光合合效率
不同生态地区,年光总辐射量是不同的,一般为90——160千卡,多的达190千卡。农业生产就是要利用光照强度,增加农作物叶面积系数,更好地吸收、制造养分,提高光合效率。因此,一要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适当多施氮肥,促进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光照条件差的地方,要少施以,严防作物含青迟熟;二要在光照太强时,深施肥料,防止光解、挥发;三要在强光照时,多施磷钾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四要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加,适当增施肥料,但应于晨和下午4时后施用,以减少损耗。
利用水源,以水调肥
水分能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温、气状态,不仅影响到作物根系的发育,而且关系到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转化、扩大和流失,科学地利用水源,可以起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促长的作用。各地由于降雨和水源条件不同,在施肥技术上,一要在梅雨季节不过量施用氮肥,一防作物疯长,二防肥料流失,三防污染水源;二要在操作方法上注意,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宜重肥轻施,即肥料浓度较高,但用量宜少,且要与作物植株保持一定距离。天气干旱时,宜轻肥重施,或者说肥少水多增加浇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