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细菌病害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菌体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法,生长速度较快,危害较大。对食用菌危害较为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
食用菌细菌病害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菌体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法,生长速度较快,危害较大。对食用菌危害较为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和欧文氏杆菌属(Erwinia)中的种类。
危害症状
在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中常受细菌污染。若接种点被污染,则会影响菌丝的生长扩展;菇床培养料被侵染,表面出现黏湿、色较深,并散发出酸臭味,严重时培养料变质腐烂,阻碍食用菌菌丝的发育。
形态特征
芽孢杆菌在其细胞中能形成芽孢,菌落表面较干燥,呈皱折状,色黄白至灰色;假单细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均为端生鞭毛,欧文氏杆菌为周生鞭毛。
发生规律
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由于芽孢对高温有很强抗性,在121℃蒸汽灭菌或间隙灭菌条件下才能被杀灭,因此培养材料灭菌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都有可能造成细菌污染。培养基和培养料pH呈中性、含水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
防治方法
制种所需的培养基,器皿必须按要求严格进行灭菌;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防止菌种带菌。
病毒病害
危害症状
蘑菇感染病毒后症状随侵染时间、病毒种类、蘑菇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总的来说,菌丝体生长缓慢,子实体在覆土内层形成针状菇;已长出子实体则表现矮化,早熟易开伞,无菇盖和菇柄区分,或菇盖发育不良、平而小,菇柄有时长得粗而短呈鼓棒状或圆桶状,上有褐色条斑深入组织,有时则细而长。淡褐色病菇往往出现在头潮菇中,而在后几潮菇中很少发生。
发生规律
初侵染来自感病活菌丝和带有病毒的蘑菇孢子。被病毒感染的孢子略小于健康孢子,但萌发快(因孢壁较薄易萌发),并已证明感染病毒的孢子经贮藏9年后仍能传播病毒。病毒侵染菇床主要通过风传播感病毒孢子,昆虫活动、采收人员等接触传播,以及有病包装材料、未经消毒的工具引起病害蔓延和扩散。在菇架、菇盘的木料中残留有病菌丝,可引起下季蘑菇病害发生。覆土前“感病”孢子落在菇床上才能得以侵染,倘若仅溅落在土层表面,一般不发生感病。“感病”孢子萌发后,就与正常的蘑菇菌丝扭结在一起。随着菌丝生长,培养料便被病毒全面污染,从播种到头潮菇出现,菌丝生长最活跃,菌丝融合也较频繁,使健康菌丝感染病毒。在孢子芽管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许多病毒粒子,这些芽管能与健康菌丝融合而转移病毒。品种反应:双孢蘑菇的许多品种(系)对此病是感病的,而大肥菇的品系则相对抗病。
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系)是理想的防治方法,严格的卫生措施是控制病毒危害的基本条件,必要时可以改种有抗病能力的大肥菇;用报纸或塑料薄膜覆盖于菇床培养料上,防止感病孢子侵染;发菌期间,每星期用0.5%甲醛喷纸或塑料薄膜(用量100平方米纸需30升水加150毫升甲醛),覆土前一天,先喷甲醛,然后再掀膜;防治菇蝇和螨类,可减少病毒感染;及时采菇,菇床上如出现病毒病的征兆,要摘除患病的子实体,并喷晒2%甲醛液消毒,再用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化学防治:木制品喷4%五氯酚钠加0.5%-1%苏打混合液,菇房地面用2%漂白粉液消毒,工具或床架用5%甲醛液消毒,手和小工具可在软肥皂水溶液加磷酸三钠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