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
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笔者就菌棒烂筒发生原因开展了广泛调查与研究,总结形成了香菇菌棒烂筒控防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1 烂筒的症状
烂筒通常自菌棒表层以斑块形式局部出现,然后逐渐蔓延并深入整袋菌棒。受害部位初期表现为菌丝逐渐消失,并附有粘液状黑色分泌物或其它霉层;随着受害程度的加剧,培养料发黑变软腐烂;受害后期菌棒因腐烂及水溶物增多而松瘫、解体、报废,培养料呈黑色烂泥状,并伴有特殊臭味,往往能检出大量的虫体及病原物。
2 烂筒的成因
2.1 香菇品种抗性问题庆元9015、庆科20、241~4等品种具备较强的抗逆性,表现出较强的抗高温和抗病虫能力,不易发生烂筒;而135等菌株则表现较弱的抗逆性,栽培管理不当较易发生烂筒。
2.2 培养料问题 培养料配比不合理,拌料不均匀,尤其是尿素、过磷酸钙、石灰石粉、硫酸镁等添加物超过使用量。一旦遇高温气候及刺孔通气后料温过高,常会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和导致菌丝死亡而烂筒。
2.3 管理问题
2.3.1 培养室长时间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氧气含量不足,常致使菌丝以酵解方式分解养分,用以维持生命活动,既消耗掉过多养分,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影响菌丝生长发育。
2.3.2 培养室温度长期过高,超出了香菇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刺孔通气后又没有及时疏散菌棒,使堆温大幅度升高,致使菌丝生长脆弱甚至死亡,引起所谓“烧菌”现象。
2.3.3 菌棒上淤积黄水过多,一方面影响通气,另一方面极易造成杂菌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
2.3.4 菌棒受阳光直射,强烈的阳光中内含的紫外线会把菌棒内菌丝灼伤,到一定程度菌丝会被杀死,菌棒局部出现黄水,随后滋生霉菌。
2.3.5 生长环境阴湿,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另外,在给菌棒补水时,水温过高、补水过量同样会导致菌棒烂筒。补水后菌棒表层水分尚未沥去就急于覆盖薄膜也易导致菌棒烂筒。
2.3.6 大量的“假菇”发生后不久萎缩夭折腐烂,会滋生绿霉,若再遇高温闷热天气,通风不及时常会导致菌棒烂筒。
2.3.7 采菇时菌棒上留有残根,或割袋出菇时,没及时剔除死菇蕾而发生霉烂。采菇粗放,对于没完全转色的菌棒,随菇脚采下大块培养料,菌丝受损伤后再遇有水珠残留,极易滋生霉菌导致烂筒。
3 烂筒的控防技术
3.1 抓好菌种选择关 选择优良香菇品种是确保香菇生产成功的最重要前提条件。优良菌种应具有菌丝纯白、健壮、恢复快、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适应性强以及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同时要保证不带病毒、杂菌和害螨等有害生物。避免使用受污染菌种及已老化菌种。经试验,菌棒安全越夏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庆科20、庆元9015、241~4等。如确要栽培135等抗性弱的品种,要求菌棒接种期延迟到4月至5月,利用菌丝生长期的高抗逆性来避开高温引起的烂筒。
3.2 抓好菌棒质量关 选用优质新鲜的培养料,杜绝使用掺假麸皮和伪劣石膏、红糖,发霉、结块、掺假、劣质原辅材料直接削弱菌棒抗病虫能力,严重影响菌丝正常生长,促使杂菌的侵染和滋生。培养料调水拌好后要及时装袋灭菌,防止培养料发酵酸败。灭菌彻底、质量好、杂菌污染少的菌棒越夏时易于管理,较为安全。在操作过程中规范、细致,严格把好灭菌、消毒、接种关的菌棒烂筒发生少。着力培育出营养料配比合理、菌丝强健有力发育良好、生理代谢活动正常、培养料含水量和菌膜转色厚薄适当的菌棒,是控制和防止菌棒烂筒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3.3 抓好刺孔通气关 适时适当给予菌棒刺孔通气,促进菌棒袋内自然转色和调控含水量,确保安全越夏。中低温型迟熟品种春季栽培和花菇栽培的菌棒都存在着一个安全越夏问题,因刺孔通气不当造成菌棒“烧菌”之类的现象发生较为普遍。夏季气温高,如何使菌棒安全越夏是春季栽培和花菇栽培管理中的难点,也是防止菌棒烂筒发生的非常关键阶段。一般来讲,通“大气”(指菌丝满袋后全袋大量刺孔通气的操作)需掌握四条原则:一是培养环境温度超过28℃时严禁刺孔通气(包括要及时了解通气后的数天气温情况),在气温为22~25℃的天气里刺孔通气最佳(此时培养室温度一般不会超过25℃);二是分次分批进行,不能一个培养室的菌棒一次性进行刺孔通气;三是刺孔通气要加强通风和适当采取降温措施;四是含水量高的菌棒多刺孔和刺深些、含水量低的菌棒少刺孔和刺浅一些。转色均匀适度和含水量适中的菌棒只要管理得当一般都能安全越夏,避免烂筒发生。
3.4 抓好高温防范关 由于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堆放场所温度持续32℃以上菌棒都要求采取严格的管理防范措施。室内堆放的要加强通风遮阳管理,培菌室向阳面要搭建遮阳棚,防止阳光照射菌棒、窗口及墙体,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搬动菌棒,但堆放过多影响通风散热的菌棒,迫不得已必须疏散时,应安排在早、晚低温时段疏散,并做到轻拿轻放。室外大棚培菌的菌棒,要加厚遮盖物,掀起塑料薄膜加强通风,向阳面要延伸遮阳网,防止太阳辐射。连续高温天气可以采用喷水降温,选用山沟冷水,以喷雾状水为宜,有条件的采用小水泵接喷管喷雾,没有条件的用喷雾器喷雾,喷雾时间根据气温高低而定,通过喷水,将棚内温度降至30℃以下;喷水过程及喷水后,一定注意加强通风,以防高温、高湿引起杂菌感染,发生烂棒。此外,可在大棚内四周及人行道两边挖掘出相通的地沟,引入跑马水以帮助降温。
3.5 抓好病虫防治关 菌棒堆放场所要保持清洁、卫生,以减少病原物污染;菌棒刺孔排气前三天要对场所进行杀虫处理。可采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喷洒;在刺孔后的一个星期内要连续喷洒杀虫;在其余的时期内,可采用诱杀的方式进行杀虫。诱杀剂可用三分之二废菌糠加三分之一麸皮再加300倍敌敌畏混合配制,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诱杀剂应装入敞开的瓦罐或内衬塑料袋的小纸盒,每个菇棚分多个点诱杀。诱杀操作时请注意人畜安全。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病状及危害虫类、杂菌的习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减少烂筒发生、减轻危害程度的关键。
3.6 抓好出菇水分管理关 出菇管理阶段,菌棒、水分管理应保持干湿交替的状态,浸水后菌棒表面湿度要适宜,晾干后再进行催蕾出菇管理,不能过早覆盖薄膜和覆膜时间过长。采菇后的菌棒最好要有短期停水养菌时间(约5~7d),增湿或补水应待菇脚下凹部位转色后再进行为宜,以防菌棒内菌丝营养积累不够及过早表面积水感染杂菌和虫害。一般说来,于湿交替管理,温度控制好,烂筒发生少。
3.7 抓好烂筒处理关 菌棒烂筒发生要及时处理,轻度烂棒的菌棒可先将感染部位挖除干净,用石灰水等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后,填充同品种新鲜菌块,处理孔表面贴上透明胶布,并在胶布上刺上数个小孔;中度烂棒(烂筒面积较大)的菌棒,应割开外袋,挖除烂棒部位并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如果脱水过多,可在出菇前对菌棒进行补水);已全面烧菌的菌棒,应及时清理保持菇棚洁净,或及时破袋晒料,以备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