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低温季节平菇主要病害及问题探讨

   日期:2016-08-19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com    浏览:163    
□ 曹德宾 摘自: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进入冬季低温季节,平菇生产中出现了某些病害和问题。笔者对病菇病袋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对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整理成文,...
□ 曹德宾 摘自: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进入冬季低温季节,平菇生产中出现了某些病害和问题。笔者对病菇病袋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对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整理成文,希望对发生问题的菇农朋友有些许帮助,给生产正常的朋友提个醒,同时,提出尚未探明原因的问题,与业内人士讨论,希冀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平菇生产损失。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黄菇病
  病害症状为菌盖发黄,死亡。属细菌性病害,这是目前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喷洒300倍黄菇一喷灵,2次即可有效杀灭,发病中期,可提高用药浓度至100~200倍:发病后期,极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可在清理病菇及料面基础上,喷施1次黄菇一喷灵,随即喷洒1次百病傻300倍液。 
   
  软腐病
  该病害多为真菌细菌交叉感染。防治措施,前期应及时摘除病菇,破坏料面后,喷施黄菇一喷灵,中后期加大浓度,一般喷洒2遍即可,如有真菌性病原菌交叉感染,则喷洒1次~2次百病傻300~500倍液。 
   
  褐腐病
  感病子实体菌盖呈现暗褐色至土黄色,并发出臭味,但臭味较细菌性感染稍轻。防治措施,清理病菇后,喷施百病傻300倍液。采掉病菇,划开料面,喷施300倍百病傻溶液,连续2次。 
   
  斑点病
  自幼菇开始,菌盖上即生出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不一的斑点,斑点着生处的菌肉组织呈僵化状态,影响口感及其品质,从而降低商品价值。防治措施,喷洒蘑菇杀病灵300倍液1次~2次。 
   
  霉菌侵染
  霉菌的主要品种多为木霉、曲霉以及毛霉等。发生霉菌侵染的主要原因:
  ①菌种没有经过脱毒处理,自身携带病毒病菌,生物性状退化,导致抗性降低; 
  ②环境没有进行有效消杀处理,霉菌基数较高; 
  ③基料营养不足、组分不平衡,导致菌丝营养失衡、生长不健壮,容易被侵染; 
  ④发菌管理没有跟上,或出菇期间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当。 
  防治措施:首先,对菌种必须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其次,科学配料,一般措施是在配方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每250 kg干料拌入120 g即可。第三,严格消杀处理,菇棚内外均需进行卫生清理,棚外喷洒多菌灵、敌敌畏等高效药物进行消杀,棚内地毯式喷施百病去无踪100~150倍液,密闭、暴晒2天后,撒石灰粉,然后将菌袋移入发菌。发菌及出菇期间,每3天~7天喷洒1次百病去无踪200倍液,以防止杂世界舞台侵入或萌发。最后,发现污染菌袋,使用毛刷将百病傻药粉直接涂刷在霉菌处予以杀灭,以防杂菌发生蔓延。 
   
  幼菇萎缩、死亡
  幼菇刚刚完成分化时即开始发黄、变软,继而死亡,严重者在菌盖分化前的菇蕾阶段即已变色、死亡,至菌盖直径3 cm时仍有死亡现象。该类病症除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形成外,发菌期间菌袋品温偏高也可导致该病症的发生:对侵染性病症,清理料面后,喷施200~300倍百病傻溶液,连续2次3次即可,对高温“发烧”的菌袋则无药可施。 
   
  新问题 
   
  退菌
 
  症状表现:菌种块萌发正常,吃料较正常偏慢,种块呈放射状生长,当菌丝长度在4 cm~5 cm时,从种块开始,菌丝逐渐稀疏,尖端菌丝较为浓密、浓白并继续发展,后边的随之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略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打开菌袋,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播种后发菌40天,多不出菇,勉强现蕾,很是稀少,完全没有头潮菇的生机。 
   
  问题的背景
  棉籽壳原料,除常规的石灰粉等辅料外,添加常规用量的克霉灵,不再使用其他任何药物;菌种为中低温菌株,剩余的三级种出菇效果很好,播种量10%~15%,微孔或中孔发菌,种块萌发正常,尖端菌丝基本正常,浓密度、洁白度稍差。 
   
  实际检验
  基料含水率合适,表面菌丝稀少,凭经验可见平菇菌丝,实则很是细弱、量少,打开菌袋,有明显的不良气味,能闻到刺鼻的辛、辣、腐混合味;袋内菌丝稀少,但明显有菌丝相连,使基料结块,根据菇农朋友提供的配方,并可排除药物反应等因素。 
   
  问题探讨
  电话咨询中,菇农朋友多怀疑是线虫危害。实际检验,镜检未见线虫,亦未见菇蚊幼虫或螨类等害虫,并根据菌丝情况分析,基本排除虫类危害;观察菌袋,除少许木霉、曲霉斑点外,亦未发现大面积污染,但当“退菌”一段时间之后,木霉等杂菌则将很快占领料面;仔细了解生产各环节,亦未发现明显不妥或违规操作。笔者分析,造成“退菌”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打赏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