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茯苓栽培方法

   日期:2016-09-06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com    浏览:257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1]。茯苓有栽培和野生2种,栽培者以安徽产量较大,称为“安苓”;野生者以云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称为“云苓” [2]。我国普遍认为云南为茯苓的地道产区,然而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安徽、湖北等省已成为茯苓主产区。当前,由于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茯苓的寄主植物——松树这一种植茯苓不可缺少的原料正在逐渐减少,致使主产区如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种植产量骤减。普洱市作为全国的重点商品林基地,有着丰富的思茅松资源,全市每年有国家批准的100多万立方米的伐木指标,为茯苓栽培提高了丰富的寄主资源,目前,普洱市已成为云茯苓的一个主产区。
  1 茯苓的生长习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在海拔50~2800m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m处分布较多。茯苓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5~35°、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cm[3]。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时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则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时,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茯苓对水分的要求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为最好。
  2 普洱市茯苓栽培方法简介
  2.1 段木栽培
  把砍倒的思茅松先剃枝丫,再用斧头去皮留筋,将去皮留筋的树干锯成60~70cm长的段木,一层层架码成井字形,上盖树皮茅草,日晒风吹使其干燥,定时翻堆,确保料筒均匀干燥,直到料筒周身有很多细小的裂纹、手击发出“叩叩”的清脆响声、含水量约在25%~28%时即可下窖。提前10d挖窖,顺坡挖长1m左右、宽深各0.5m的窖,窖距为30~50cm,中间留排水沟。温度稳定在18℃以上即可下窖,可以1窖3木或5木,呈梯形排放窖内,段木靠紧,用砂土固定。将栽培菌种播于料筒夹缝的顶端,若窖内较潮湿则可将菌种从料筒一端开始1片接1片呈一字形辅放在夹缝中间,以提高成活率。接种时,菌引均应尽可能地和削面相吻合,防止悬空。随后覆土6~8cm,使其呈龟背形。接种后10d左右,于晨露未干之前检查苓场,若窖面表土较干燥,则表示接种成活;接种后40~50d,茯苓菌丝已生长到段木下端并往回生长,料筒表面也因茯苓菌丝的蔓延生长而出现网状或膜状连接现象;70~100d时,表土龟裂,开始形成菌核[4]。
  2.2 树桩原地栽培
  选砍伐后2~3个月内、未腐烂、无虫蛀以及根皮完整的思茅松的树桩,将lm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石头等杂物清除掉,铲去树桩周围的表土;选择晴天在松桩周围挖30cm深的沟,用斧头劈去露出的树皮,并在周围喷洒药性较长的农药以防白蚁发生;再用刀将装菌种的袋子破开(不要弄碎菌种),将露出的菌种紧贴在劈去树皮的新创口处,使菌袋朝外,一般直径为15~25cm的松桩用1袋菌种左右,大的树桩可酌情增加菌种用量[5];最后用土把菌种覆盖好,覆土厚度为20cm左右;接种后要经常检查,及时修沟排水,以免雨水浸渍和覆土被水冲刷。接种后10d,菌丝已开始长入树桩内,此时应检查是否上菌,不上菌的要及时补接种。一般接种后2~3个月,树桩就会开始结苓。秋末和冬季,茯苓会进入冬眠期,(www.nczfj.com/)第二年气温回暖后开始长大,4~6月为茯苓生长的旺盛期,此时要经常给茯苓和树桩补土,防止茯苓露出土面被太阳暴晒。
  2.3 袋料栽培
  将米糠(或麦麸)与熟石膏混匀,再加入松木屑,将其拌匀,然后加入溶化了的蔗糖水,翻拌均匀,使培养基料含水量为44%~70%,培养基料配制后放置30 min,待水分均匀透入料中后再进行装袋。菌袋采用聚丙烯塑料菌袋,每个菌袋装人基料后要夹入松木条,菌袋为两端开口、套环。为防止菌袋被培养料刺破,在菌袋外面再套一层同样的菌袋,然后高压灭菌2h,冷却后在菌袋两端各接入茯苓菌种,置于25℃温室内培养至菌丝发满菌袋。参照茯苓段木栽培选择适宜场所挖栽培坑穴[6,7] ,大小为80~90cm×30~35cm×20~25cm,穴底与坡面平行,然后将菌袋划口并接种菌核,将菌袋横卧摆放于坑穴底部,用1根松树段木做“诱引”将段木和菌袋紧贴、不留缝隙,然后用挖出来的土覆盖,覆盖厚度约为20cm,土顶略呈龟背形,茯苓窖的边缘外的四周可略低,以利排水,避免茯苓窖内积水而造成菌丝死亡。
  3 茯苓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茯苓栽培中选用的原料、场地条件、栽培方式、栽培的时间以及茯苓栽培多为场窖,而苓场要求背风向阳、坡度15~35°、含砂量为70%的砂壤土,因此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松木资源过度利用、挖场使生产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在山坡上开挖的苓场,茯苓生长的温度、水分等条件全部取决于自然气候,是典型的靠天收。由于山坡都远离水源,云南的3年大旱使茯苓产量骤减,导致了茯苓的产量不稳定。采用树桩原地栽培的,由于树桩较为分散,故管理不方便而投入的管理成本较大。
  4 对策
  茯苓能形成一个经济产业,但茯苓也是“生态杀手”。 为确保茯苓市场供应和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农、林和水保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茯苓栽培这一产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认识到其严重的生态破坏性,在此基础上做好深入广泛的宣传工作,提高苓农的生态保护意识;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规划茯苓生产,使茯苓栽培不超过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24.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第三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雄杰,林芳赞,王克勤等.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茵物学报,2006,25(3):446.
  [4]高敦理.茯苓松段木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4(7).
  [5]张兴长.松树兜栽培茯苓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08(5).
  [6]吕作舟主编.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
  [7]赵莲花,朱思军,唐杰等.人工栽培茯苓[J].林业实用技术,2004,47(10):29-30.
 
打赏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