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孢菇菇顶上有黑斑点可能是双孢菇疣孢霉病或细菌性斑点病。现给出这两种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湿泡病或疣孢霉病:这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此病不侵染菌丝体,但能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生长的各个时期
双孢菇菇顶上有黑斑点可能是双孢菇疣孢霉病或细菌性斑点病。现给出这两种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湿泡病或疣孢霉病:这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此病不侵染菌丝体,但能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生长的各个时期。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霉侵染,将失去第一潮菇的产量或更多。尤其在早秋抢早播种、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此病。同时在春菇缺乏精心管理的菇床上,常可见到被侵染的畸型菇体。
1、症状:湿泡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但随着菇体增长而逐步腐烂而变褐。这些畸型组织称为“硬皮马勃状团块”,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在湿度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小液滴。然后细菌侵入,团块腐烂、发臭而污染整个菇房。在菇体成长的后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发病,基部变成褐色,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发病出现褐色病斑。
2、发病规律:病原菌来源于土壤,是一种土壤菌,病原菌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壁薄,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生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以上。若覆土材料未处理干净,覆土后,经浇水,孢子迅速萌发,随水流而传播发病。疣孢霉孢子萌发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0°C之间,在20°C时孢子产生量最大,10°C时生长极为缓慢,35°C时不能生长,45°C下处理45秒,不能恢复生长。疣孢霉喜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达12时不能生长。已发过病的菇房中的床架、地面、墙缝中存在大量的厚垣孢子。当新一季蘑菇发菌出菇时,这些孢子萌发,成为菇房内的初侵染的病原菌。疣孢霉病害是初秋的主要病害之一。
3、防治方法:
(1)、菇房消毒:所有的蘑菇菌株都易感染疣孢霉病菌,老菇房的层架、地面、墙面的空隙等地都能隐藏大量的病菌孢子,当新料进房,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及时清除废料、冲刷菇房,密闭薰蒸、干燥通风都是很有必要的消毒程序。薰蒸药剂可用于甲醛和高锰酸钾薰蒸,也可选用过氧乙酸薰蒸。长久性菇房架子宜用铁架和塑料网布等无机性材料,消除杂菌的营养来源,也易于冲洗、晾晒。
(2)、土壤处理:疣孢霉来自于土壤,因此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霉的最有效措施。对于老病区,在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土壤处理的具体程序为:选择表土层30公分以下的土,土壤摊开,表面撒上石灰并及时翻晒干。在离覆土前10-15天,将覆土材料用10%福尔马林浇上再闷2天,然后掀开通气,让甲醛味散尽。在覆土时再用多菇丰1000倍,或者50%多菌灵800倍喷雾,将土喷至半干半潮时即可使用。
(3)、出菇期防治:在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上的菌丝。若有发现小堆白色绒状物,或有褐色水珠渗出,说明疣孢霉菌开始为害,即要用药防治。可在用药前一天停止浇水,并在为害处撒上食盐,再用多菇丰1000倍,每米²1-2kg药液喷雾,喷后停止浇水一天,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或是采过菇施用,共用药3次左右,每次可选用不同的药剂。如多菌灵或施保功,或是代森锰锌。经过处理,可有效地控制住病害发生程度。
(4)、保持菇房通风,适当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都能有效减少疣孢霉的为害程度。
细菌性斑点病或褐斑病
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是蘑菇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发病和流行,严重影响了品质和产量。
1、病原菌与症状
斑点病是由一种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水源和培养料中的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引起发病。此病最典型的症状是菌盖表面发生暗褐色小区或病斑。发病初期颜色较浅淡,逐渐发展为暗褐色病斑。严重的导致菇体畸形,菌盖上发生斑点症状的地方会裂开。有时菌柄可发病。菌盖症状分布的部分通常都是菌盖上水份保持较长久的部分。在长期潮湿的状况下,其组织抗性降低而导致细菌侵入发病。
在出菇阶段的温度范围内,引发斑点病的重要因素是湿度。当菇房内湿度超过90%,加上通气不够,凝聚在菇盖上的水份得不到及时蒸发,就极易引起细菌侵入而发病。病原菌一旦在蘑菇上蔓延,使得覆土里细菌数量超过临界水平时,大量的蘑菇就会得病。
1、防治方法:
(1)、适当降低菇场内湿度,加大通风量,是减少细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2)、药剂防治:当出现病状要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程度。选用对细菌防效较好的药剂,如:菌毒清1000倍、菇菌清300-500倍,施药前后菇床停水一天,用药量每米²用药液量100-150kg。间隔3-4天再用药,连续用3天以上,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发展。
(3)、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保持菇场清洁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