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福建省福州市北峰某鸭场先后于2002年6月4日和7月16日引进白羽全番肉鸭2412只和白羽半番肉鸭2820只。
雏鸭在育雏室育雏后,两批鸭分别隔离饲养在两座鸭舍中,每座鸭舍面积约250平方米,其中白羽半番鸭有池塘供给戏水。8月30日,发现22只白羽半番肉鸭死亡,有的死在运动场上,有的死在鸭舍中,有的则猝死于水中,其后几天不断出现死亡。3天后,即将上市的全番鸭群也出现死鸭。从疾病爆发到康复的15天内,共死亡793只半番鸭和177只全番鸭,在死鸭中,以体型大者偏多,损失较为惨重。
二、临床症状
三、剖检病变
分别剖检10只病死半番鸭和5只病死全番鸭,发现肝脏肿大、质脆,肝脏表面有针尖大至粟粒大、弥漫性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脾脏肿大,可见小的坏死点;小肠浆膜和粘膜有明显的出血点,十二指肠出血严重,有的肠粘膜表面覆盖有黄色纤维性渗出物;皮下组织出血,心外膜、心冠脂肪有出血点,心包有黄色积液。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鸭霍乱。
四、实验室诊断
1.直接镜检 取病料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可看到卵圆形的短杆菌,两极着色特别明显。
2.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料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经37℃24小时培养观察,平板上出现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溶血的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着色特别明显的短杆菌。
3。生化试验 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果糖、半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菊粉、麦芽糖、水杨苷、鼠李糖;尿素、明胶、M?R、V~P均为阴性;氧化酶、接触酶,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不溶血;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三糖铁底部变黄色。
4.动物实验 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液,皮下接种小白鼠,每只接种0.2毫升,共接种10只,24小时内全部死亡,病料涂片、染色后镜检细菌同上。对照组存活。证实该病原为高毒力巴氏杆菌。
5.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做药敏试验,该病原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链霉素高敏;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中敏;对氟哌酸、卡那霉素、土霉素低敏。
五、治疗
1.初步诊断为鸭霍乱后,立即对半番鸭肌注灭败灵,用量为1毫升/千克体重,饲料中拌入环丙沙星进行治疗;同时全番鸭饲料中也拌入环丙沙星进行防治。与此同时,挑选部分假定健康的全番鸭、半番鸭分别转栏以降低饲养密度。
2.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鸭霍乱后,白羽半番鸭肌肉注射2.5%的思诺沙星,每只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全番鸭肌肉注射普杀平,首日量为0.4毫升/千克体重,次日量为0.2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天。
3.针剂治疗的同时,饲料中按照0.02%拌入环丙沙星原粉,连用4天;停药1天后,再连喂3天又停药1天,转而用复方新诺明0.07克/千克拌料饲喂至鸭群康复。
4.0.03%拜固舒饮水以减少应激,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辅助治疗。
5.治疗的同时,对运动场和鸭舍早晚用石灰水、沙威龙、百毒杀等消毒液交替消毒场地,用1%苯酚消毒饮食具和用具。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诊治措施后,肉鸭病情逐步得到控制,15天后鸭群得到康复,并严格执行屠宰前停药的规定,在保证鸭肉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条件下,将肉鸭上市。此外,对下一批进场的番鸭接种禽霍乱亚单位菌苗,防止本病在鸭场复发。
六、讨论
鸭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鸭群中呈地方性流行。病禽或康复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所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设备、上流水域都可经过消化道感染给健禽;病禽也可通过咳嗽和鼻腔分泌物排出病菌,并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禽。此外,污染的运输工具、通过道路和发病区人员也均可成为传播原因。
在本病例中,我们探讨疾病爆发的诱因和原因,发现除了鸭场饲养密度较大外,鸭场消毒工作不过关,没有设置消毒池,随便人员进出;没有定期对鸭舍、运动场、各种器具进行消毒;在日常饲养中,也没有定期添加药物进行预防。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鸭霍乱的大规模爆发,因此在“防重于治”这问题上,值得去好好总结,即使是极寻常的病也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