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采摘茶芽所制成的绿茶,通常称为“芽形绿茶”。1999年,经笔者审评的1500多只名优绿茶中,芽形绿茶占1/3以上。在这些芽形绿茶中,有近50%的茶叶带生青气,10%以上的茶叶带木炭异味。可见,问题比较严重。要改善芽形绿茶的香气,防止成茶带有生青气和木炭异味,在制茶工艺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鲜叶不宜现采现制
部分生产者认为,采回的鲜叶应立即付制。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鲜叶不经摊放就付制,正是使成茶带生青气的最初原因。因现采的鲜叶中含有较多的低沸点醛、醇类化合物,有很重的青草气。在正常条件下,经摊放10h后,鲜叶中的低沸点化合物有部分会挥发、氧化,或转化成沉香醇、?香叶醇一类带有浓郁“茶香”的化合物,使茶叶的香气得到改善。鲜叶摊放程度,以100kg鲜叶经摊放后余重为86~88kg较合适。
2.杀青程度要重
现在机制名优绿茶,大多使用3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程度偏轻,杀青叶含水率常在70%左右。用这种杀青叶制出的成茶大多带生青气。要去除生青气,应将经3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的在制品转入42型多功能机中继续炒制,以去除多余的水分,焙出茶香。当在制品的含水率下降到35%~40%时,放慢42型多功能机的往返速度,至在制品稍带刺手感时,加入轻型压力棒,起到辅助揉捻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茶叶成型,而且有利于部分化合物的转化,使茶汤由浅薄转为绿明,并产生正常的茶香。无42型多功能机的茶厂,可用3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第2次杀青,或在龙井茶电炒锅中再次辅助杀青,以去除过多的水分,使茶香逐步显露。
3.应有做形工序
制绿茶如不经任何做形工序,只单纯地去除鲜叶中的水分,叶组织没有破碎,内含成分仍保留在叶片细胞内,未经氧化和转变,很难形成新的香气成分。这样制得的干茶,内含香气成分与鲜叶相差无几,例如“脱水蔬菜”。
4.干燥过程中,火功程度要适宜
芽形绿茶制作过程中,香气的形成与火功程度的关系,可用简单的图示加以说明。从图1可以看出,在干燥作业中,火功不足也会使成茶带生青气。为此,在干燥作业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多炒少烘。目前,芽形绿茶制作过程中,常是杀青后即进行烘干,有的还采用“长烘慢烤”的方法,这样制得的芽形绿茶,香气多显生青。由于炒的温度高于烘的温度,有利于去除青草气,增加新的香气成分,通常炒青茶的香气高于烘青茶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应改“少炒多烘”作业为“多炒少烘”。当芽形绿茶炒至85~90成干时,应立即出锅进行烘干,以避免继续炒制使芽尖折断。
(2)烘干应有“拉老火”工序。“拉老火”是安徽六安瓜片制作中的成熟工艺。因六安瓜片加工过程中无明显的揉捻工序,杀青后就进行烘干,如采用常温烘焙,成茶必然带生青气,因而采用“拉老火”工序作为补救措施。具体做法是:烘干时使用吹热风的名茶烘干机,风温调节在100~105,在茶叶制成前的3min内,提高烘温至105~110,进行“拉老火”,使芽形绿茶产生嫩栗香。“拉老火”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成茶色泽枯黄,带足火香。
5.采用机烘杜绝木炭异味
目前,很多茶农都制烘青型的芽茶,常以木炭为燃料,使用烘笼烘制。但因操作不当或烘笼材料等缘故,会使成茶污染上木炭异味。这样的茶叶,在名茶评比中属残次茶,在市场上也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打不响品牌。因此,从名优绿茶的长远利益出发,使用适宜的小型烘干机是发展方向。如941型和901型名茶烘干机,都是成熟的机种。特别是941型机,它以煤、柴为燃料,适用面广,热风量大,烘茶透气性好,烘干效率高,台时产量20kg左右,所制成茶色泽绿翠。901型机以电作为热源,台时耗电量4kWh,热风温度可根据制茶工艺要求在室温至130范围内任意选择,机械性能和所烘茶叶的品质与941型机相同,台时产量约4kg。
大部分芽形绿茶外形呈自然舒展的生长茶芽形态,苗锋整齐一致,色泽较嫩绿,故感官审评时,外形评分常在90分以上,但往往其茶汤较浅薄,香气显生青且缺少应有的正常茶香,因而“好看不好喝”。对于中小叶种茶树,春茶采一芽一叶初展芽梢为正常制作名优绿茶的嫩度“极限”。因单独一个茶芽是不完整、不成熟的芽梢组织,其含水量较高,构成成茶香气和滋味的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成茶品质的形成。另外,芽形绿茶的水分含量、成茶色泽与贮存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较难统一,若成茶含水率大于7%,虽然在最初几天,成茶色泽较嫩绿,但由于含水率高,叶绿素易水解和转化,从而会使成茶色泽转为灰暗,不耐贮存;若使成茶含水率小于6%,则加工过程中,叶绿素的破坏程度势必就高,茶叶虽较耐存放,但成茶色泽会显枯黄。因此,在名优绿茶生产中,最好不要单纯为追求嫩度而采制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