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煤霉病又称叶霉病、叶斑病,分布广泛,在夏秋季节常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病重时病叶逐渐干枯脱落,病株叶片瘦小,植株早衰,采收期缩短,鲜荚产量降低,已成为长江流域豇豆丰产的重要障碍。病菌除侵染豇豆外,还为害菜豆、毛豆(大豆)、蚕豆、扁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及刀豆等多种豆科作物。
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病害严重时藤蔓、叶柄及豆荚也能被害。幼苗期与成株期的嫩叶不易发病,成熟叶易被感染,田间病害自下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初起为不明显的近圆形黄绿色斑,继而黄绿斑中出现由少到多、叶两面生的紫褐色或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直径0.5~20m的近圆形或受较大叶脉限制而呈不整形的紫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在变黄的叶上,病斑周围仍可保持绿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尤以叶背密集。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定形较大斑块。病害严重时,病叶曲屈、干枯早落,仅存梢部幼嫩叶片。本病病斑不产生轮纹及在相同的条件下霉较密集,据此,可与豇豆轮纹病相区分。
2 病原
由真菌豆类煤污尾孢菌(Cercospora vignae)侵染引起。病斑上暗灰至灰黑色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3 发病条件与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块随病残组织遗落在土中越冬;在周年都有豇豆生长的南部温暖地区,病菌可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被侵染的部位发病后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从而导致病害的流行。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7~35℃,最适30℃。而25~28℃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田间高湿或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故各地的雨季往往是煤霉病的为害盛期。病情轻重亦随播期不同而有差异,春播豇豆比夏播的发病重,尤以晚春播豇豆受害最重。凡套种、连作,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长势弱的地块发病也较重。豇豆不同品种间对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在植株个体生长过程中,幼嫩叶片较成熟叶片的抗病性强,田间一般表现为苗期较少感病,多在现蕾开花后开始发病;成株期的上部叶片及顶端嫩叶受害轻或不发病。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豇豆不同品种间对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较明显。据报道,鄂豇豆2号,湘豇1号、2号、4号,之青3号及之豇矮蔓等较抗病。
4.2 控制、减少菌源,减轻为害
①避免套种、连作。重病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2年轮作。②豇豆采收完毕后,清除病株、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③外地有于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以减轻病害蔓延的做法。
4.3 加强田间管理
①注重施用有机肥及磷钾肥,促使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性。②合理密植,以利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③进行深沟窄畦栽培,以利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4.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药剂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50%甲?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进行喷雾,施药间隔10天左右。亦可用36%双苯三唑醇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间隔10~2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