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施肥不当造成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便于农民施肥,从20世纪初人们就提出了缓释化肥的设想,所谓缓释肥料,指的是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释放速率的肥料。控释肥料是指,能够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减缓或促进养分释放,做到缓、促结合,双向调节,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需求特性相匹配的缓释肥料,是缓释肥料的高级阶段。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往往同时使用这两个概念,或直接称为缓/控释肥料。缓/控释肥料具有肥料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可减少施肥次数,实现一次性大量施肥等优点,近年来在各类肥料中发展速度较快。
缓/控释肥料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肥料精品市场上所出现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有机合成微溶型缓释氮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生产的一类缓释或长效型肥料,包括醛缩脲素、草酰胺、异丁叉二脲(IBDU)和丁烯叉二脲(CDU)等一类常见的有机态氮肥。该类肥料的养分释放缓慢,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其养分的释放速率受到土壤水分、pH、微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为调控的可能性小,其商品售价也很高,市场发展速度慢,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此类肥料的需求量有下降的趋势。
二是包膜(包裹)类缓/控释肥料。硫衣尿素(SCU)是最早诞生的无机包裹类缓释肥,具有以肥包肥的特点。该类肥料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目前已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高分子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率先研制出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料,同期,在日本也进行了以聚烯烃类材料包膜尿素的研制。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的膜耐磨损,缓释性能良好,入土后肥料的养分释放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其它的因素影响较小,能够实现作物生育期内一次性施肥(接触施肥),明显减少了农业劳动量,提高生产率。近年来在同类产品中发展较快,是国际缓/控释肥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是胶结型有机——无机缓释肥料。用各种具有减缓养分释放速率的有机、无机胶结剂,通过不同的化学键力与速效化肥结合,所产生的释放速率不同与缓效化的一类肥料。胶结型缓释肥料的材料与工艺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但尚未推广应用。
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使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李庆逵院士主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化工研究所合作研究开发的包裹型长效碳酸氢铵,开创了我国研制缓释肥料的先河,但是未形成规模化生产。90年代以后,缓/控释肥料的研制逐步加强,个别单位建立了中试工厂。进入21世纪,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2002年,我国申请的关于缓/控释肥料已公开的专利达30项左右,初具规模。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知名国产品牌,只有很少的几个产品尚处在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
我国缓/控释肥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从事缓/控释肥料研究的单位与科技人员众多,申请的相关专利与鉴定成果也为数不少,但技术的水平尚不高,技术难题尚未全面突破,只有个别单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大部分技术没有进入工业化阶段。问题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缓释材料创新滞后。从我国的发明专利来看,缓释性能较好的缓/控释材料主要是模仿国外的材料,例如聚乙烯类膜材料是日本MEISTER的主要包膜材料,国内也采用一些惰性物质,如粘土类矿物、硅酸盐、枸溶性磷肥等包覆在肥料颗粒表面制造缓释肥料,由于这些原料本身很难形成较好的缓释膜、变异性大,生产出的肥料缓释期较短。与国际相比我国材料创新明显滞后。
关键设备和工艺配套的研究薄弱,难以形成产业化。国内还没有生产合成有机氮缓释肥料的成套生产线。缓/控释性能较好包膜肥料的生产设备主要利用工业上的喷动硫化床改进设备,但没有有效解决设备的密闭性与连续生产难题。由于生产工艺不配套、不完善,缓/控释材料研究滞后,所使用的缓/控释材料变异性大等原因,造成产品性能不稳定。
评价体系的研究滞后。国内某些缓/控肥料研制单位,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致力于产品的研制过程,对产品的农业评价与环境评价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产品开发的步伐,缺少系统的研究。
测试方法未规范,质量标准是空白。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测定肥料养分释放参数的方法体系,不同的单位往往根据自身的条件,采用不同测定缓释期的方法,造成不同方法测出的养分释放参数难以比较。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市场,造成伪劣产品横行,扰乱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肥料的成本相对较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研制出的缓/控释肥料产品绝对成本并不高,但传统农业效益低,高价格仍然是制约缓/控释肥料推广与使用的主要原因,如何克服高成本的障碍,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是致力于缓/控释肥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国缓/控释肥料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研究与开发现状,为了加速我国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优先发展缓/控释氮肥。从累积利用率来看,氮肥的利用率最低,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吨氮素遭到损失,其直接的经济损失约300多亿元,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首要因素也是不合理施氮造成的,而磷肥与钾肥的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优先发展缓/控释氮肥。
建立行业或国家标准与相配套的测试方法。由于缺乏行业标准,造成许多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影响了缓/控释行业的声誉。建立一套好的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不仅可以起到规范市场,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可以引导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国已经有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缓/控释肥料市场也有一定的发育,具备了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以及相配套的测试方法的条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研究单位尽快落实缓/控释肥料标准的制定。
加大科研力度。重点攻关缓/控释肥料的加工设备。设备与工艺滞后是制约国产包膜肥料的瓶颈,目前我国最大的包膜设备每小时的生产能力只有400-500千克。目前,应当重点攻关扩大生产规模、工艺的稳定性、提高溶剂回收率与连续生产等难题。
加快缓释材料的创新。我国在材料创新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当前应当重点筛选或研制缓释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材料。
筛选或研制成本低廉、无毒或低毒溶剂。目前,一些缓释肥料采用有机溶剂溶解缓释材料的技术路线制作缓/控释肥,有机溶解往往易燃、有毒,威胁安全生产,而且溶解的损失是构成成本的重要部分,甚至超过材料的成本。因此,建议加速研制低毒、成本低廉溶剂的步伐,大胆探索与开发无溶剂或以水为溶剂的技术路线。
多渠道融资促进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首先,吸纳企业参与或将技术转让给企业,借助企业的资金与运行机制、推动产品化与市场化。其次,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扶植科技缓/控释肥料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