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牡丹芍药鲜切花出口澳大利亚,牡丹文化节期间都市休闲旅游一片红火,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得到汪洋副总理肯定,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签约项目投资额近百亿元……刚刚过去的4月,洛阳高效农业发展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高效农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都市休闲农业、农业招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让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
结构调整,实现“腾笼换鸟”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河洛大地正麦浪翻滚,370多万亩小麦丰收在望。
与此同时,新一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也在有条不紊地酝酿推动——压减旱地玉米种植规模,发展特色高效抗旱作物,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
“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是横亘在洛阳农业发展面前的天然障碍,经常是“灾年减产又减收、丰年增产不增效”。
这里,不妨听听老高和老张的故事。
2015年秋收,伊川县彭婆镇种植大户高现刚的30亩玉米在前3年连续遭遇旱情减产之后喜获丰收,亩产1300斤。然而,他高兴不起来——玉米价格大幅下降,每亩地少卖几百元。
相比之下,宜阳县职业农民张作帅流转土地,种植800亩红薯,打造集育苗、种植、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同样是丰收年,但老高和老张效益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农业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
如何既稳粮保安全,又增效调结构?实践证明,靠建设高标准粮田抓粮食、靠调整农业结构抓效益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近40万亩。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亿斤。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
今年,我市将持续压缩旱地玉米种植面积,改种中药材、牡丹、林果、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增效。
产业融合,提升供需质量
走进伊川新大农业的可丽西瓜种植大棚,一个个浑圆的袖珍西瓜挂满藤架。这些即将上市的有机西瓜每斤市场价达到10元,且大部分线上销售,供不应求。
新大农业的创始人,是一名叫吴迪的80后小伙。他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开发“智慧农业4.0体系”,实现农业全程可追溯,种植流程标准化,并摸索出一套现代化的连锁农场管理方案,打造“农村众创空间”。
无独有偶。在孟津县,返乡农民工莫新阁创办的洛阳田园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3年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配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不难发现,新大农业、田园之春的成功,都在于把工业化、信息化的理念引入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用产业融合的理念,我们再来看看一朵牡丹花的“嬗变”:近年,我市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伸牡丹产业链条,创新市场供给,牡丹花茶、牡丹籽油、牡丹芍药鲜切花、牡丹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产值达13亿元,而且增长势头强劲。
对此,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表示,在产业融合模式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加工转化、品牌建设等举措推进,不仅有效实现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而且引领了新的消费需求。
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0家,农业合作社3498家,这些农业组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开放合作,孕育发展生机
联想种水果、京东种水稻、恒大做粮油……透过产业大佬纷纷“下乡务农”的浪花,不难看到,农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市场投资的“蓝海”。
洛宁上戈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前些年,由于果园老化、栽培技术落后,苹果种植的效益差强人意。随着海升集团的进驻,上戈苹果种植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引发了一场“传统苹果种植革命”。
走进上戈海升果业示范园,来自荷兰的矮化密植苹果、水肥一体滴灌技术等让人眼前一亮。公司负责人表示,矮化密植种植技术将实现苹果生产的全程自动化和机械化。下一步,企业将实施“金果脱贫”工程,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近年,我市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动农业领域开放招商,协鑫集团、海升集团、华大基因等知名企业的进驻,逐步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富裕一方”的目标。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参加或举办农业展会,塑造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市场。
在不久前闭幕的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上,全国4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现场零售总额556万元,29个现代农业投资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达91.82亿元,成为展示洛阳乃至全省农业发展成果,促进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组团外出参加大型农业展会,在洛阳本地举办农产品展会,再到主动跳出洛阳,到外地办展推介,洛阳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农业企业在融入市场的实践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实现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