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春茶市场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影响下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高大上”的茶叶生意一落千丈,另一边中档茶叶异军突起,这也给茶叶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经历了茶叶市场的动荡和起伏,今年长兴春茶市场又将会有怎样的行情和变化呢?
今年春茶长势喜人
前几天,记者在大唐贡茶场看到,满山茶树正孕育着新芽。“再过半个月,这些茶树就要吐露新芽了,到时候我们就要忙着采摘了。”长兴县大唐贡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满指着茶树说,再过半个月,将有百名采茶工在翠绿的紫笋茶树中间穿梭。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对于茶农们而言,早春时节就显得越发重要了。眼下,离春茶采摘只有半个月时间了,各大茶场相继进入了早春茶开园管理的最后阶段。
“去年,长兴的雨水天气多,这对茶的生长十分有利。”林瑞满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的茶,不管是从产量还是品质上来说,都会比较令人满意。”
林瑞满自建的生产基地实际利用的土地已有600亩,“预计今年的高档明前紫笋茶,收成在1万斤左右。而机制毛尖,也就是稍微差一点的紫笋,收成在5万斤左右,比去年多2万斤。”林瑞满介绍说,由于前年干旱天气多,导致去年的春茶收成较少,质量也较差。但这样的情况不会在今年出现了。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沈林章介绍,长兴生产紫笋和白茶两种春茶,共有10万多亩的种植面积,其中紫笋约占40%左右。预计今年长兴春茶总产量将在2050~2100吨左右,比去年增加几十吨。
茶农调整产品结构应对市场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长兴种植5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达342个,全县2000亩以上的茶叶重点村21个。近年来,我县通过常年外聘专家、举办技术培训和开展名茶评比等有效措施,大幅提高了名茶加工水平和品质。
目前,全县现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龙头企业1家、市龙头企业4家、县龙头企业12家,“中国白茶第一街”已成为长兴白茶的集散地。此外,我县茶叶曾荣获国家级名茶、浙江绿茶博览会和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产品等多项荣誉,其中紫笋茶还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笋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申报中。
尽管近年来茶产业让我县大放异彩,但变动的市场,不得不让茶农做出改变。“不论是包装还是加工,或者是管理方面,我们都在走‘节俭风’。”林瑞满介绍说。
紫笋茶讲究的是“一芽一叶”,高档的明前紫笋茶甚至只摘取芽头炒制,价格堪比翡翠。“前年紫笋‘芽头’茶1800元一斤,去年跌到1500元,还不好卖。”林瑞满说,“今年我们主动调低身价,明前茶价格估计每斤1200元左右,不少客商已有下单的意向。”所谓的降低身价,其实是茶农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产品结构上作了调整。“芽头”采摘成本太大,价格高,茶农们怕销售不畅,就主动降低了“一芽”或者“一芽一叶”的苛刻要求,等茶叶长长些再采。虽然那时采的茶都只能算是中档茶,却很符合大众消费需求。此外,原本四五十元的套包装盒,也将换成十多元的简易包装盒。
茶企做好自我沉淀自我提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生命力和可能带动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但是,茶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以扎实可靠的茶叶产品为基础的。在能喝到安全、健康的茶叶的前提下,大家才会关心如何从茶叶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茶企也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因此,2015年对茶企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是如何保证产品安全,吸引更多消费者了解茶、喜欢茶、消费茶。机遇则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茶叶的社会效益,让消费者从茶叶中得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享受,从而形成“人与人之和气,人与社会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良好氛围。
作为长兴县大唐贡茶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林瑞满依托村庄的自然环境优势,向浙江大学茶叶研究人员取经,更新改良茶叶品种,潜心研制长兴本土紫笋茶。去年,林瑞满还花费100万元投资了一条清洁化名茶生产流水线。“有了这条生产线,今年加工茶叶,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人力,而且效率也会提高。”
这样的生产线在我县已建成了两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茶叶市场总体还是会延续去年的行情,进入洗牌阶段。具体到产品上,高端礼茶价格会继续下调,但茶叶的整体销量未必会有太大影响,特别是中档茶叶,销量可能还会增加。”沈林章认为,2015年的茶行业不会有太大的起落变化。经过之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企业会利用如今相对平稳的时期做一些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工作。